• slider image 192
  • slider image 194
  • slider image 196
  • slider image 198
  • slider image 200
  • slider image 202
  • slider image 204
  • slider image 206
  • slider image 208
  • slider image 210
  • slider image 212
  • slider image 214
  • slider image 217
:::
分享 scps - 教學資源 | 2013-04-11 | 點閱數: 65535

 「鱟!你吃飽了沒?」 「鱟!你在做什麼?」 這是嘉義縣布袋鎮新岑國小的孩子們獨創的問候語,因為活化石「鱟」是繼黑面琵鷺後,來到新岑國小的新嬌客,全校師生與鱟的深厚(鱟)情緣就此展開。

    2012 年 12 月,新岑國小在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及嘉義縣生態環境保育協會蘇銀添老師的合作指導下,建置了古生物活化石「鱟」的生態養殖教室,進行鱟棲地的模擬建造及監測與環境維護管理,期能將生態(有機)養殖的觀念推廣於未來新岑生態社區養殖業中,也為學校環境教育提供多元的學習契機。

    鱟是一種海洋底棲性無脊椎動物,存活在地球已有 4 億 5000 萬年之久,在古生代泥盆紀就已經出現於地球上,其形態至今並無多大的改變,因此有「活化石」之稱。鱟曾經在早期沿海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過:頭胸甲用來當作炒食和舀水的工具,腹甲畫上虎面,做為避邪掛飾用的虎頭牌,劍尾部分被當作中藥藥引;也衍伸出許多的民間俚語:「海岸拾得鱟」,形容人運氣好;「捉孤鱟,衰到老」,意思是說捉單獨一隻的鱟,一定會倒楣一輩子,因為鱟常常成雙成對,如果捉走一隻,另一隻會孤獨。同時也有警惕世人的意味,如果拆散他人姻緣,會倒楣一輩子。

    1956 年,國外學者 Bang 在研究鱟魚( Limulus polyphemus ,俗稱馬蹄蟹)的一種格蘭氏陰性細菌性疾病時,發現該疾病會造成鱟魚血液凝集。進一步的研究則說明這種血液凝集現象是一連串的酵素反應,這些酵素是存在鱟魚的阿米巴細胞中( amebocytes ),而誘導凝集的因子則是細菌細胞壁中的脂多醣 ipopolysaccharide , LPS ,或稱內毒素, endotoxin ,亦是主要熱源( pyrogen ))。據此,發展出製造 LAL ( Limulus amebocyte lysate )的方法及測試內毒素的最早方法-凝膠法。如今,鱟的珍稀性則被應用在生物醫學上,牠的血液可用作醫用試劑(莊少鈞, 2003 、謝慶霖, 2008 、劉俞伶, 2010 ),血液中的變形細胞甚至被帶上外太空,以偵測有機體,保護太空人免於疾病傷害,生物學家抽出鱟的部份血液後再放回原來的生活環境中,並不會造成鱟的生態危機,鱟如同熱血民眾挽起衣袖「捐血救人」一樣的偉大。

   台灣西部沿海原本也有許多三棘鱟棲息,但由於工業發展及早期人們錯誤的觀念,鱟的棲地遭破壞,正面臨生存的危機。加以本地高密度、高投入人工飼料與化學藥劑的集約式養殖衍生環境土地破壞問題;為了改變人類在養殖產業上對土地環境貪婪的過度破害利用,更為了土地環境生態的永續經營。重視食物鏈、循環水、低密度、全程零用藥、岸上管理、休養期的『生態級養殖』(邱建程, 2012 、蔡震洲 2010 ),是未來本地養殖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概念與方式。

    根據 2006 年行政院農委會委託蘇銀添等保育人士的調查指出,嘉義布袋海岸已證實有「鱟」的分布,新岑國小將鱟做為黑面琵鷺之外的另一種本地特色教育目標物種,結合「環境教育」、「海洋教育」與「自然與科技」教育課程,希望學生藉由觀察、飼育鱟的研究過程,建構「鱟」及「生態級養殖」的正確知識概念與行動力,願意為環境生態及養殖產業盡一份心力,並進而影響他人,使更多人投身保育工作。